当地时间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在阿塞拜疆巴库闭幕。经过长达两周的艰苦谈判,大会通过20项决定,达成了一揽子平衡成果。
在大会上,与会各方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巴黎协定》的实施,通过了超过20项决定,并共同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这一全面且均衡的成果包。尤为重要的是,各方就2025年后的气候资金目标及其相关安排达成共识,确立了发达国家需在2035年前每年至少提供3000亿美元,以及整体上每年至少筹集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旨在助力发展中国家推进气候行动。此外,大会还圆满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所涉国际碳市场机制的详细运行规则制定。
中方: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须进一步明确
中国代表团全面参与大会各议题谈判磋商,为大会成功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就大会达成的气候资金目标,中国代表团团长在闭幕会上发言表示,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赵英民:我们注意到,会议达成的NCQG(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成果文件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远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
中方呼吁坚持多边主义 确保行动不倒退
中方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巴黎协定》基础上确保行动不倒退。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赵英民: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将始终坚定与各方一道,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和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COP29在全球碳市场机制、气候融资目标、国家自主贡献升级以及气候损失与损害基金落实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了国际社会在气候行动上的努力。尽管仍有诸多挑战待解,但大会为后续的全球气候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通过全球碳市场标准
COP29会议上,全球碳市场质量标准作为一项核心成就得以确立,该标准遵循《巴黎协定》第6.4条的原则,为全球碳交易活动构建了统一的质量指导框架。此标准不仅致力于增强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度与公信力,还预计能借助更优化的市场机制,在2030年前促成50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并有效降低各国追求减排目标的成本。这一成就有效弥补了全球碳市场在标准化与监管领域的长期不足,为碳信用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铺设了基石。
依据这一标准,发展中国家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碳交易所得资金,投入到可再生能源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而发达国家则能通过更为稳固的减排渠道,推进自身的碳中和进程。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减排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
二、世界首个碳信用双边互认协议
借助这一机制,印尼得以向日本出售高质量的碳信用,并利用所得资金加速推动可再生能源及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一合作模式的突破,不仅深化了两国的双边关系,更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及多边减排合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参考。
三、推进气候融资目标
四、启动“以水促气候行动“计划
五、更新国家自主贡献和适应计划
阿塞拜疆则提出了减少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在经济中占比的目标,计划在2028年前将这一比例降低至22%,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减少碳排放的一部分。
六、气候损失与损害基金(FRLD)
七、清洁能源投资趋势
COP29期间,各国公布的一系列清洁能源计划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标志。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2万亿美元,为化石燃料投资的两倍。
阿联酋宣布的300亿美元能源转型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而土耳其提出的绿色氢气战略则进一步推动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COP29的分歧和遗憾集中在气候融资、减排目标、适应资金和责任分配等核心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资金承诺的不足等问题,导致会议未能在关键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气候融资目标的巨大分歧
二、 减排目标的争议与进展不足
三、适应资金和损失与损害基金的不足
四、出资国范围与责任分配的争议
五、资金提供形式的分歧
六、 小岛屿国家与非洲国家的不满
小岛屿国家(SIDS)和非洲国家对COP29成果表现出强烈不满。
作为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受害者,小岛屿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适应资金和减损资金上的承诺不足,导致其面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困境。
非洲国家同样指出,尽管非洲是污染最少的大陆,却面临最严重的气候危机影响。COP29未能充分回应这些国家的诉求,使其对全球气候谈判的公正性和成效产生质疑。
七、全球适应目标的推迟
会议原计划在COP29期间就全球适应目标(GGA)达成协议,但因各方分歧而被推迟至2025年讨论。
GGA的推迟意味着在适应气候变化这一关键领域的全球协调行动将被进一步延误,可能导致脆弱国家在短期内缺乏明确的适应策略和资金支持。
未来于巴西举办的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被视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又一次重大考验。回顾COP29的未尽事宜,COP30肩负着解决核心分歧、加速行动以及凝聚全球共识的使命。
一、迈向更公平的全球气候融资体系
在COP30上,气候资金目标(NCQG)的分歧将成为焦点。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每年1.3万亿美元气候融资目标,呼吁发达国家履行历史责任,以赠款为主的资金支持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而发达国家则倾向于通过贷款、私营部门投资等形式补足资金缺口,提供的直接援助仅在20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如何平衡两者诉求?
COP30需要探索创新资金来源,例如化石燃料税、国际航空和航运碳税、绿色债券等,既满足发展中国家需求,又调动更多资金参与。这些措施不仅将缓解气候融资缺口,还将提升全球资金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即使筹集到足够资金,如何分配仍是关键。COP30应针对资金流向和使用效率提出具体方案。脆弱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和最不发达国家(LDCs),需要在气候资金分配中获得优先权。
此外,赠款与贷款的比例,适应与减缓的资金权重,以及资金管理透明度,也都将成为重点议题。建立基于需求和成效的资金分配机制,并引入独立监督和评估,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其真正惠及最需要的地区。
COP30或将探讨新兴经济体在气候资金中扮演的角色。中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排放大国及石油经济体,是否应作为气候资金的贡献者,是激烈争论的焦点。
一方面,这些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责任不可同日而语。
COP30需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推动新兴经济体以适当形式参与气候资金贡献,同时确保其发展权益不被忽视。
《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实施规则是COP30的关键议题之一。国际碳市场的公平性、透明性和高效性亟待加强。双边碳信用互认机制的试点虽已启动,但标准化与监管框架尚未完善。
COP30需要针对防止碳信用双重计算、确保减排额质量、透明披露交易信息等方面制定详细规则。
同时,应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碳市场基础设施,确保其公平参与国际碳交易。完善的碳市场机制将推动全球减排合作,促进绿色技术的共享和资金流动。
化石燃料的逐步淘汰仍是气候行动的核心挑战。COP30需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更具体的淘汰目标和时间表,推动主要产油国制定能源转型计划。
发达国家需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化石燃料依赖,加速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普及。
此外,加强能源转型中的就业保障和社会公平,将确保全球能源转型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闭幕会议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 (Simon Stiell) 在总结本届大会成果时说:“会前我们期待这次COP成为一个“赋能”的大会 (enabling COP) ,帮助将COP28的承诺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成果,以保护人民、繁荣和地球。这两周的时间就我们全力以赴,使之成为可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COP29还就碳市场达成了全球协议,而前几届COP均未能达成这一目标。没有一个国家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我们离开巴库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1。”
尽管大会决议是在多方分歧中艰难达成,但COP29仍然取得少许积极成果。例如,大会闭幕式上,集体量化气候资金目标 (NCQG) 确定下3000亿美元的目标;各缔约方还通过了《巴黎协定》的第六条第四款 (Article6.4) ,这意味着全球碳市场协议条款终于在提出近十年之后达成一致,未来各缔约方将有望落实基于市场的合作。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环境、21财经等